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IMF下修經濟預測的弦外之音


當國際貨幣基金(IMF)於4月8日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後,各界多陷入直觀式的數字迷思,將IMF分別下修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0.1個百分點至3.6%及3.9%,悲觀解讀為IMF看壞全球經濟走勢。然而,若仔細觀察報告內容及各經濟體經濟預測變化,反倒會發現IMF其實對全球經濟復甦增強更具信心。


今年1月,IMF以「漲潮了嗎?」(Is the Tide Rising?)為題,表達雖已看到全球經濟復甦增強,卻沒把握其趨勢是否延續。但在4月WEO報告中,IMF改用「復甦增強,但依然不均」(Recovery Strengthens, Remains Uneven)為當前的全球經濟定調,表示IMF即使研判新興經濟體成長顛簸的脫鉤現象仍舊存在,但有已開發國家明顯轉強的成長力道支撐,讓其更確定全球經濟可望持續復甦。再者,IMF的全球展望模型(Global Projected Model)更推估,2014年全球經濟成長僅有不到0.1%的機率會滑落到2%以下,遠比去年10月推估的機率6%,大幅降低。


此外,在今年1、2月,美國與中國分別受極端天候因素及刺激政策退場的影響,所公布的經濟數據多不如預期之後,各界正猶疑是否要踩煞車之際,IMF卻維持今明兩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在2.8%及3.0%、中國為7.5%及7.3%,顯見其不只對美國的經濟復甦腳步仍舊看好,亦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成長可望達到國務院設定的目標。


既然如此,IMF為什麼在看好國際景氣的情況下,逆向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主要是其對日本、俄羅斯、巴西、東協等經濟體的看法較為保守。這次被IMF下調經濟成長率預測的國家,多是因為自身經濟結構改革推行不力(日本)、貿易條件惡化且國際資金外流(巴西、俄羅斯及印尼)、政治動盪加大(俄羅斯及泰國)等問題者。而其他沒有嚴重結構性問題的國家,大多受惠於這波國際景氣回升,經濟成長率預測不是持平就是上修。


那麼,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又是為何遭到大幅下修(3.8%→3.1%)?或許有些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台灣只是受累於出口主力的新興市場成長遲滯與疲弱,但同樣是出口導向且出口多集中在新興市場的韓國與新加坡,其經濟成長率預測仍獲得IMF上調,又該何解?


一般而言,IMF、世界銀行等機構多以跨國總體計量模型進行經濟預測。建立模型時,會利用過往的長時間序列資料,找出經濟變數間的關聯性,並據此估計參數與建立模型。因此,若一國的經濟成長率持續遭到下修;或經濟屬性相同國家的經濟成長獲得上修,但該國經濟成長卻被下修的情況發生時,多代表該國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結構性問題,導致經濟成長潛力弱化,台灣正屬此例。


事實上,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很多。除了近期各界熱議的加入區域貿易整合緩慢外,投資不足導致產業升級不順的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而本次WEO第3章的結論,或可給台灣執政者一點省思。


WEO第3章以「全球實質利率展望」(Perspectives on Global Real Interest Rates)為題,指出在全球儲蓄習慣、資產組合偏好發生改變,以及金融海嘯後投資率偏低的情況下,將導致國際景氣即便回溫,已開發國家實質利率偏低的情況也難以逆轉。


因此,IMF認為各國應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既可獲得生產力提升、加快經濟成長的效益,又不會導致公共債務上升(受惠利率偏低)。


嚴格說來,台灣也存在上述已開發國家實質利率偏低的三點情況,且台灣人口成長有限,經濟若欲持續成長,生產力的提升將是關鍵。提升生產力有很多種方式,積極參與貿易整合、廠商增加投資皆是選項。但這次IMF的報告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式,亦即政府不妨在可預見的低利環境下,儘速推動與台灣產業結構升級、環境永續發展相關的基礎建設投資(如研發投資、防災工程),並加強人力資本的累積,方能藉由鉅觀的經濟發展策略,帶動民間部門投資,仿如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般,產生大幅度的正向外部效果,讓台灣經濟得以由悶轉喜。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