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中信金控…揮軍亞洲 多元搶市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國內消金龍頭中信金控由已故董事長辜濂松一手打造而成,歷經48年的努力,讓中信金從當初僅19名員工的小公司,一路轉型,變身成國內舉足輕重的大型金控集團,下一步,積極朝亞洲區域型銀行的發展目標邁進。

回顧中信金控過去歷史,其前身為中華證券投資公司,2002年正式成軍的中信金控,由當時已掛牌上市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以股權轉換方式成立,初期資本額為新台幣1,000億元,為擴大集團版圖規模,隨後又陸續納入保經、證券和保全等子公司,同時成立創投、資產管理和台灣彩券三家子公司,藉此拓展金控版圖。











圖/經濟日報提供


除了壯大子公司規模外,中信金控也不忘充實「銀行本業」,2003 年砸下新台幣195.7億元買下萬通商業銀行全部股權,將萬通銀正式併入旗下的中信銀。

雖然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金控集團,但中信金控也曾歷經草創時期的艱困奮鬥階段,曾任中信金控大陸事業首席執行長、現為中信業務最高顧問羅聯福曾表示,中華證券過去由辜濂松親自催生一支「速克達」業務團隊,業務員們每天騎著機車在大街小巷四處奔波,推銷定存和壽險等產品,一步一腳印,逐漸為日後的消金業務奠定紮實基礎。


強打信用卡業務 市占一路領先











圖/經濟日報提供


提到中信金控的強項消金業務,就不能不提信用卡業務。1974年,中國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辦信託信用卡業務,推出台灣第一張簽帳卡,隨後又在1989年與國際組織VISA合作,推出全台首張VISA卡,1992年,改制成為中信銀後,又率先同業發行台灣首張VISA金卡和Master 金卡。

中信金控表示,當初積極發展消金業務的動機,主要是考量多數傳統業務優勢全被老行庫占有,因此,決定從信用卡新業務切入,這個策略也成功讓中信銀坐穩信用卡一哥寶座,成為台灣最大發卡銀行,根據統計,目前平均每四名國人就有一人擁有中信銀信用卡,市占率之高,讓同業望塵莫及。


而中信銀也不忘提升服務品質與作業系統,大手筆斥資上億元,建置電子化金融服務系統,建立紅利點數、電子錢包和財管諮詢等服務機制,透過提升服務品質,讓中信銀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長期坐穩不可撼動的龍頭地位。


不過,中信金控並不以消金龍頭而自滿,除了努力耕耘信用卡市場外,也積極強化其他金融業務版圖。2011年,併購大都會人壽在台子公司,正式跨足人壽保險市場,為配合中信金控識別名稱,2012年大都會人壽正式更名為「中國信託人壽保險」。2013年,又買下宏利人壽台灣分公司,在短短三年內,連續併購二家壽險公司,壯大壽險版圖的雄心壯志不言可喻。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表示,在完成壽險併購後,希望在未來的三至五年內,讓中國信託人壽資產達5,000億元;預估壽險貢獻的獲利占比將拉高至二成,換言之,未來銀行與壽險占金控獲利比重比例,將調整為8:2。


布局日本東南亞 財管商機可期


有別於多數國銀將海外版圖鎖定中國大陸,中信金控則因看好台、日經貿綿密程度,選擇專注東北亞市場,2013年,中信金控以529.71億日圓(折合新台幣約158億元)買下日本東京之星銀行100%股權,讓東京之星成為中信銀在日本的子行。


薛香川指出,從台、中、日三地的貿易來看,其貿易量已占亞洲貿易量約三成,預期未來貿易量將進一步提高,就過去經驗來看,台、日雙方又因長期經貿往來較中、日密切,因此,讓台灣具備金融優勢,加上台灣、日本區域銀行都有走出國際化發展的意願,在目標相近的基礎下,雙方合作互有利基。


薛香川指出,日本許多中小企業客戶有意願赴海外發展,惟受限於日本地區銀行欠缺海外服務的能力,而切入日本市場後,除了能提供這些日本中小企業客戶,在台灣、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融資及跨境交易服務,還可協助大陸與東南亞廠商與日本企業進行策略聯盟或技術收購,進一步串連東北亞及東南亞金融服務。


此外,財富管理商機也是中信金控進軍日本市場的一大亮點,薛香川表示,日本為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民眾財富程度高,且多集中在存款,加上退休金資產隨嬰兒潮退休與日俱增,中信銀成功的財富管理經驗,配合東京之星在日本各大城市據點,恰好可充分掌握日本的財富管理商機。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 / 圖/經濟日報提供圖/經濟日報提供 / 圖/經濟日報提供 /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