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也談打房政策


財政部長張盛和與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上周見面,討論房價高漲及可行的對策,打房議題再次沸騰。依據內政部公布的實價交易資訊,台北市最知名的豪宅仁愛帝寶每坪單價已直逼300萬元,整體平均房價也達到家戶收入的15倍,超過香港、新加坡等國際大城,寫下一個不受歡迎的第一。


如此的高房價所得比,不但一般人買不起房,連行政院長江宜樺、內政部長陳威仁和台北市長郝龍斌等政府高官都說,他們的小孩也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


然而,台北市的房價雖貴,2012年台北市的住宅自有率仍達71.4%,空屋率則為13.3%。也就是說,雖然房價高,但也有很多人是多屋族,因而出現不少的空屋。因此,抑制房價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應是從提高短期交易稅與持有稅等方向來進行。三年前,財政部推出奢移稅,對一年與二年內轉手的不動產分別依交易價格課徵15%到10%的奢移稅。此一政策效果顯著,確實抑制了短進短出的炒房行為,但並未改變因持有稅偏低以致有錢人囤房的現象,因為只要持有兩年以上再賣,就不會被課徵奢移稅。


因此,現在打房政策的重心已移向提高住宅的持有成本,主要目標就是提高房屋稅。由於擁有一個合宜的居住場所是每一個家庭所必需,純自用的住宅仍從低依1.2%稅率課徵房屋稅;另方面,理論上每一家庭、同一時間只會同住一處,因而第二戶以上持屋可能被視為囤積行為,非自用住房的房屋稅負就會提高。基本上,這些都可行且必要的政策,政府部門應努力落實這些政策,讓不動產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住居服務,而非成為投資標的。


此外,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已在2012年8月上路,市價交易資訊已逐漸完整化,各地方政府應儘速相應調高土地與房屋的公告現值,以接近實價,除可直接增加地方政府稅收,還可利用提高稅基的方式,加重囤房者持有住宅的成本,從而達到抑制囤房、降低房價的政策目標。


除了提高持屋成本,增加住宅供給,也是抑制房價的可行對策,但做法上,並非只有興建更多廉價合宜住宅一途,因為政府持有的土地有限,大量興建公有住宅不易,將流於畫餅充饑;較合理的方法是加速興建捷運系統,擴大台北生活圈,也才是更務實的做法。比方說,新北市提出「三環三線」的政策,就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必須特別強調的是,不管是打房,還是讓房價合理化,政府官員都應了解房市結構的複雜性,妥適掌握整頓節奏,避免過於激進的目標引發不良的連鎖反應。


例如江院長說,要在任內將房價所得比由15倍降到10倍,張副市長說要讓房價二年消風三成等,不是過於膨風,就是忽略了房價驟跌的衝擊。因為不動產交易時,一般都需要向銀行貸款,若貸款成數是八成,則房價大跌三成、只剩七成時,不但許多民眾的資產會成負數,還可能被銀行追繳擔保品,繳不出來時就會被拍賣;拍賣屋一多,銀行流動性出問題,就可能誘發金融風暴,是政策打房時須高度警戒的後座力。


最後,打房、打房,總是消極的行動,真正積極的作為應是從房價所得比這個算式的分母「提高所得」著手,一樣可以達成降低房價所得比的目標。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除了房價上漲,常被忽略的因素是所得長期停步不前,以致出現所得追不上房價的現象。因此,最根本的政策對應之道,應該是用力活絡台灣經濟,吸引國內外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唯有增加經濟活動,才能創造就業需求,也才有機會推升薪資與所得,提升每一個人的負擔能力,也才有購買房屋的可能。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