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大陸經濟面臨轉型關鍵


近來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經濟放緩的徵象愈來愈為明顯,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能否保住7.5%,頗為難料。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緩時,全球都會受到影響,根據JP Morgan的報告,當中國GDP成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就會相應下降0.7個百分點,由此看來,亞洲國家或台灣也不能免除其衝擊。


剛結束的大陸兩會強調深化改革,而之前的地方兩會有22省逕行調降今年GDP成長率;更為明顯的是在3月22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大陸在國際專家面前揭露出過去高速成長所產生的各種問題與改革面向,包括新型城鎮化、財稅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等問題的討論,其中以大陸普遍的產業產能過剩問題,討論最多。若與前些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寧可將成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必須要堅定推動結構改革相印證,今年中國大陸為因應經濟發展性質的轉變,將會有極大幅度的結構性體制改革。


從財經面而言,持續多年的快速經濟成長已經改變了大陸基本的經濟稟賦。生產四要素中,勞動力部分,隨著工業無法再從農村吸取勞動力的劉易斯拐點出現,造成工資大幅上升,估計從2004年到2013年工資成長超過二倍;土地價格也隨著房地產泡沫而上漲;只有資本,因為貿易順差累積的外匯存底超過3.7兆美元,加上GDP的增長與外資的湧入,資本的量增,而價格相對於過去更為便宜;至於企管人才,則隨著專業培育的企管人力大幅增長,逐漸取代外來人才而改變。換言之,四大生產要素中,便宜的變貴了,貴的變便宜了,相對稀少的變多了,而原本相對多的變少了。這時,勞力密集產業成本上升,資本密集者成本降低,加上人民幣升值對出口成本的衝擊,大陸的產業結構被迫必須轉型。


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經濟衰退,2008年中國大陸在4兆人民幣方案激勵下,內需、基礎建設相關的鐵路、鋼鐵、水泥等產業,投資大幅增加,隨後,配合轉型升級,在中央與地方的政策鼓勵與補貼下,對高科技的電子業面板、手機、電腦、以及周邊相關產品;太陽能、風電等,加上造船、汽車、煤炭、重化工等傳統產業,都紛紛集資、融資、舉債,大量投入生產。到了2013年後遺症浮現,大多數產業都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有調查報告指出僅河北遷安縣一地的鋼鐵產量就超過德國,唐山地區的鋼產超過歐洲,大陸的年產能約10億噸,產出7.2億噸,占全球的46%,過剩的產量造成全球鋼價大跌;同樣的,大陸水泥產量占世界的60%,利用率不到三分之二;鋁產量則占全球50%左右,超過一半都在虧損之中。產能過剩問題拖到今年,已不得不面對,例如在紐約上市的尚德公司,號稱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業者,可以提供美國100萬家庭電量,卻在3月宣告破產,其他諸如超日、賽維等太陽能企業也都出了問題,這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背後有更多的問題企業尚待處理。


隨之而來的是債務問題,根據彭博社統計,4,111家深滬港三地上市的大陸企業總負債達1.98兆美元(12兆人民幣),六年增加200%,平均負債與淨值比73%,其中,有256家超過200%,62家超過400%。在信貸、債券、信託三大資金市場,已先後出現不少違約企業,其中,信託與債券市場潛藏的危機尤重。在官方立場改變,不再保護倒債企業之後,負債率高、償債能力不足的企業債,信評下降,賣壓呈現,借新還舊困難,面臨倒閉危機,除此之外,預期市場全面的信貸緊縮,更挑戰中國大陸金融體制的穩定。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改革勢在必行,而產業結構的重整,消除過剩的企業產能也變成大陸深化改革的第一要務。由此看來,今年是中國大陸經濟能否脫穎而出,再展風華的關鍵一年,值得大家密切關注。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