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大陸「錢荒」問題潛藏的風險


過去半年多來,大陸頻頻發生現金流動性短缺,導致貨幣市場利率波動的現象,市場上出現的這種「錢荒」問題,在春節前後再度發酵,銀行間拆借利率隨之飆高。由於同期間大陸廣義貨幣供給漲幅超過官方預期目標,社會融資總量也創歷史新高,而銀行資金卻出現緊張的局面,顯示「錢荒」的背後潛藏著更深層的金融問題。


銀行體系結構性失衡,是造成大陸頻傳「錢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上,流動性總閘門由大陸央行控制,大型商業銀行直接受到央行調控,為各類中小銀行及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然而,自去年6月以來,貨幣市場供需格局發生大變化,以往扮演流動性供給角色的幾家大型商業銀行,出現系統性的流動性緊張狀況,中小型銀行的流動性雖相對寬裕,但難以取代大銀行提供穩定資金,加上市場預期的心理因素作祟,導致資金緊張局面不斷發生。


銀行資金供需局面出現周期性失衡的原因,有季節性因素,如銀行按期上繳準備金、應對監管要求、存款轉移現象在月底升溫等;也有偶發性的因素,如央行意外暫停逆回購操作、財政部放款進度慢於預期、同業市場恐慌情緒蔓延、跨境資本流出等,不過,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制度和政策因素。


從制度面觀察,扭曲的銀行資金結構,是造成大陸「錢荒」問題的根本原因。首先是部分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未進入實體經濟;其次是大陸銀行業偏好發行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以規避僵化的信貸監管機制,而所獲得的資金則大部分流向長期投資項目,包括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這樣的營運模式存在嚴重的資金錯配問題。理財產品到期,還款所需的周轉資金,主要是靠銀行間拆借市場籌措,資金短缺問題因而發生。


大陸央行遵循宏觀調控,重視「調結構」甚於「促成長」的政策,試圖透過「總量管制」的貨幣政策,改變投資、出口型經濟模式,是引發貨幣市場出現資金短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消化過去累積的問題,包括經濟結構失衡、金融風險升高等,需要控制流動性總量擴張,大陸央行的貨幣政策相當謹慎,尤其刻意利用短期市場利率,管理銀行流動性和信貸,促使銀行減少風險借貸。


「錢荒」問題造成的影響,對企業而言,主要是融資難、融資成本提高。「錢荒」導致貨幣市場利率上揚,不只表現在銀行間拆借市場,債券、股票、黃金等市場經常隨著銀行間市場資金緊俏,出現間歇性暴跌情況,回購利率、銀行理財收益率、民間借貸利率則節節升高,從而墊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對銀行而言,「錢荒」可能帶來違約的風險。大陸央行一直採取較為謹慎的貨幣政策,表現在貨幣市場利率持續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其間利差導致大量存款流出銀行體系,轉為直接融資的金融工具。存款大搬家影響銀行可貸資金,流動性隨之下降,進而可能衍生理財產品違約風險,甚至已成為系統性風險的潛在引爆點。


面對「錢荒」的問題,大陸央行似都將之視為獨立事件,只透過逆回購等操作手段,注入資金,解決燃眉之急,並未改變偏緊的貨幣政策基調。未來短期內,李克強總理指示的「貨幣政策要保持定力,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等論述仍將居主導作用。


大陸央行雖已體認到「錢荒」造成的困擾,不過,在去槓桿、去產能的大背景下,短期內大陸的貨幣政策不太可能放鬆,因此,今年大陸各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緊張現象,有可能更加頻繁出現,如何控制地方債務規模和影子銀行業務持續擴張,以及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嚴重考驗大陸主管官署的能耐。釜底抽薪之道在於推動利率市場化、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治理改革,以及調整實體經濟結構,但改革之功效顯然緩不濟急。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