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鴻海跨國聯姻 吞進化果實


鴻海入股南韓鮮京集團(SK Group)旗下資訊系統供應商SK C&C,取得4.9%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明顯反映鴻海要跨足電信、雲端產業的決心,並藉併購來讓整個集團轉型成以技術服務為主的企業。


鴻海過去是以技術密集的代工業務為主,專注做設備製造,這幾年在台灣買了亞太,就看得出想朝4G發展。這次鴻海找上南韓的SK集團,有三個併購策略上的意義,一是鴻海和SK這個南韓第三大集團建立合作關係,就等於敲開南韓市場大門,未來鴻海想進軍南韓或布局全世界,就會有更多合作機會。


第二項策略意義,是鴻海能藉機向SK集團學習電信通訊的知識,以便鴻海轉型。台灣的三大電信業者本身都是企業集團,都把鴻海卡死,鴻海也找不到類似的合作對象,只能向海外尋找。


此外,鴻海去南韓當二股東,可能有機會進一步建立策略聯盟,在採購方面創造更大的合作空間。這三個面向,都讓這筆交易有多重意義,但最重要的是,讓鴻海在新領域又跨出一大步,藉由入股的對象來學習怎麼經營一個新的產業。


至於鴻海未來在董事會裡是否有席次、有沒有其他詳細的策略聯盟約定,尚未明朗;究竟這項併購能不能達成前面所提的策略併購目標,還有待觀察。但值得注意的是,鴻海出資併購絕對不是只為了當股東,背後有其他的策略,無論是因此買賣產品,或是藉由股東身分了解集團運作、擁有比其他對手更強的競爭優勢等,都有可能性。當鴻海能藉併購把競爭優勢由點連結成線、面,就是把這樁併購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這也是一般跨國型策略性投資持股常見的合作模式。


不過,因為鴻海跟SK集團終究是跨國結合,雙方在文化和認知上都有一定差異,接下來到底能達成多少併購目標,還需要密切注意。雙方併購時都有一定的默契,但未來能否達成併購預期的效果,像是學習對方電信的技術等,還要看師父願不願意教、徒弟願不願意學,甚至是師父會不會留一手等。


即使在入股協議上定好的內容,要執行、落實也有一定的難度,執行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過去很多併購計畫看起來都很完美,最後卻因為無法落實或執行者沒有做到位而失敗。不過,如果沒有跨出併購這一步,就一定沒有下一步。


另外,晶元光電併購璨圓光電的案子,比較不令人意外,因為國內LED產業趨勢,企業都要壯大規模、才能跟別人競爭,業者本來就會愈來愈集中、家數愈來愈少。之前有一段時間面板業、DREAM也都不斷在做整併,最後世界上只剩幾間大公司。


晶電不是第一次進行併購,他們在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手也不斷在發展,所以大家都要做整合,因此晶電找上璨圓並不讓人意外。不過,因晶電在大陸最大的對手三安光電也持有璨圓19.77%的股分,將來換股之後,三安變成晶電的股東,這部分值得玩味。


(本文由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陳泰明口述,記者尹俞歡整理)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