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假油事件不容破壞MIT品牌形象


大統、富味鄉假油事件持續延燒,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接見磐石獎得主時直指,假油事件已讓台灣在其他國家面前抬不起頭,他要求外交部、經濟部協助清查出口油品流向及處理貿易國關切事項,以降低對我貿易衝擊。現場還有一位德國台商提及,當年德國政府因追查仿冒,對台商發起了甚不友善的「金魚行動」,就如同今日假油事件般,因一顆老鼠屎害了一鍋粥,也重創台灣品牌形象。


17年前的這場德國金魚行動,國內不少電子資訊業者應是記憶猶存。當年美商英特爾(Intel)舉報有台商仿冒Pentium中央處理器,德國政府遂大舉發動海關、稅務機關及刑警,全面突擊檢查台廠,令不少正派經營的台商蒙受池魚之殃。個別廠商利慾薰心之舉,卻害慘整體台商與台灣品牌形象,當年損失難以估算。


磐石獎,經常被視為是國內中小企業的最高榮譽。今日不少綠葉成蔭的上市櫃公司,昔日從幼苗長成小樹階段,都曾獲得磐石獎肯定。這回出事的富味鄉食品公司,先前也拿過磐石獎,不料,短短三年,績優廠商變成了黑心店家,而更早東窗事發的大統長基公司,更是一家屢獲政府頒發GMP認證的36年知名企業。


我們不禁要問,何以這些不肖業者寧可為了眼前近利,甘心拋下建立多年的品牌、商譽與口碑?而政府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又該怎麼力挽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形象?


國內不少製造業者長年的經營思維是「降低成本」(cost down) ,每逢經濟不景氣,或是碰上國際大廠、競爭對手大舉砍價時,為了求生,不少人總是想盡辦法從原材料、供應商或是員工身上,榨出油水過冬;道德感低下者還不惜鋌而走險,改換低廉但對人體有害的黑心材料,矇混消費者度日。當危機解除後,不少嚐到甜頭的廠商,很多人就再也回不去了。一夕之間,他們也從信用廠商變成了背棄祖訓、拋棄社會責任,也忘了創業初衷的大奸商。


品牌、商譽的建立,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百年工夫,但卻可能因為企業高層方寸之間走偏了路、做了錯誤決策,毀於一旦。國際有一家知名的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每年均以未來收益做為基礎評估資產方式,來評鑑企業品牌價值,並製作全球百大品牌排行榜。今年最大贏家是蘋果,它的品牌價值高達983.2億美元,較去年大增20%,是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第二名Google也比去年前進兩名,品牌價值增加34%,達到932.9億美元。


觀察榜上常客,不乏可口可樂、飛利浦、Prada等百年企業,但也有如蘋果、臉書一般快速竄起的科技新星。他們共同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持續創新、堅守核心價值,也將商譽視為性命。他們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免犯錯,例如推出瑕疵產品、技術出錯,或是旗下供應商遭踢爆是血汗工廠等,但是這些企業在危機來臨時,總是勇於認錯、及時匡正缺失,同時重視每一位消費者感受,讓他們屢屢化險為夷。這些都是此刻正努力朝國際品牌、通路轉型的台灣製造業者,應師法的對象:犯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一再圓謊、執迷不悟。


在這波假油事件中,政府必須檢討,何以一家領有17張GMP執照的大統長基公司,能夠一再以假資料矇混過關,顯見政府運作26年的食品GMP認證制度出現漏洞。


GMP認證機制不宜輕言廢棄,否則不僅對已取得認證的正派經營公司不公平,也會讓消費者更易受到其他黑心廠商欺騙。不過,要讓消費大眾重拾對GMP信心,政府必須拿出新方法與強力作為,例如重新對廠商做認證,以區辨出好苗與壞苗,還真正的績優廠商一個公道。


此外,政府也必須正視在相繼爆發塑化劑、毒澱粉及假油事件後,國際間對於台灣製造可能出現的一波信任危機。一旦零星個案由點而面,形成國際間普遍的刻板印象,認為台灣製造與大陸黑心商品都是同流合汙,那麼過去一段時間,政府與企業攜手為台灣品牌付出的各種努力,就將淪為一場空。該如何導正視聽、重新擦亮MIT品牌,正是眼下考驗政府的另一場危機。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