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面對險峻經濟情勢 對策何在?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年初樂觀預期今年經濟可能出現黃金交叉(經濟成長率4%以上、失業率4%以下),但實際並未發生,甚至一再下修經濟成長,陷入保2苦戰,引發立委砲轟,其實立委該問的是,在這種險峻情勢下,政府長短期有效的對策是什麼。


平心而論,今年的經濟成長變化,的確有些是無法事前預測到的。就以行政院主計總處最常引用的預測機構Global Insight為例,年初時,預估全球經濟成長會較去年來得好,最主要的理由是,美歐經濟會較去年回升,但Global Insight或大部分的預測機構,萬萬沒有想到實際的狀況是,美歐經濟復甦情況並不穩定,美國總統與國會爭議不休,也始料未及。


落差更大的是,新興市場成長弱化態勢,比想像中來得快,甚至,風聞美國貨幣量化寬鬆(QE)政策打算要退場,在許多資金撤回美國的情形下,產生金融流動短缺的現象。而過去一直是穩定成長模範生的中國大陸,不僅金融流動性不穩定,連帶也產生實質經濟不穩定現象。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之下,去期待台灣經濟有特別表現,無非天方夜譚。


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多少的經濟成長率,過去的633及現在黃金交叉,都是直接而具體的教訓。經濟目標與預測當然重要,否則無所依據擬定政策,因此,我們應更關心的是,在這樣的目標及預測下,政府該做什麼事?又倘若預測不準或目標未達成時,政府的因應之道是什麼?所以立法委員應該詢問的是,在預測不斷向下修正的同時,政府做了什麼因應之道?效益何在?只有審慎因應任何可能的意外,才是政府負責的態度。


再說,這時候是否能保2,意義已經不大,台灣不會因應保2,日子更好,也不會因為不能保2,過不了明天。保證具體該做到的事,才是正辦,管主委日前保證並負全責做好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這才是有擔當的政務官該做的事。


今年預測難度高,明年狀況又何嘗不是如此,以目前大部分機構預測結果來看,全球經濟仍然冀望美歐經濟會比今年好,趨勢雖是如此,但變數仍在,包括美國府會核心爭議仍然未解,歐洲債務共識也待商榷等。這是國外的變數,國內變數更多,包括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服貿及貨貿協議進程,都可能牽動明年投資狀況。


不過,變數多,並不表示可以拿來當做預測難測的藉口,而是更應審慎擬定因應之道。例如,未來幾年內,美歐市場復甦已是必然趨勢,但我國對於美歐市場直接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只有兩成,其餘均運用中國大陸及東協生產基地間接出口。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從事進口替代策略,如此下去,將切斷我國與美歐市場間接供應鏈關係;再加上,生產基地貼近最終市場的逆分工趨勢逐漸成形,都將逼使台灣必須思索重新布建全球生產供應鏈模式。


過去,台灣下游組裝生產基地,大都建置在中國大陸或東協,不會去布局先進市場,但現在很明顯地,市場與生產在地化已成為趨勢,台灣的角色本來就是在市場及生產供應鏈間建構一條效率高速公路,市場消長,供應鏈就須跟著調整。此一趨勢,對台灣雖是挑戰,但更是機會,把生產線拉進美國,目前全世界還想不出能比台商更具效率者。


同理,因應中國大陸及東協等新興市場的經營,也須有不同的供應鏈模式,愈複雜的供應鏈結構,基本上對於台商愈有利,也愈不容易被取代,這就好像標準型記憶體,台灣做不過韓國,但需要彈性調整及複雜管理模式的晶圓代工,台灣卻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集中於一地大規模的生產模式,在未來TPP成形下,很快地會失去競爭優勢,真正落實全球布局與調整能力的建構策略,不僅是因應明年全球經濟情勢,更是未來十年台灣應思考的重大策略。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