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外銷接單排擠效應已經浮現


經濟部日前公布9月份外銷訂單,較去年同期成長2.0%,是連續第三個月正成長。看起來似乎是有回溫的跡象,但是其實前兩個月的成長都只有0.5%,而且今年累積到9月為止的訂單成長率還是負的0.8%。再仔細分析今年以來外銷訂單變化的情況,其變動的趨勢可能更令人不樂觀。先從較好的消息說起,由於美國及歐洲經過連續三年的不景氣之後,現在終於略為回溫,使得最近幾個月我國自美國及歐洲的訂單開始回升。尤其是現在接近耶誕節旺季,所以第四季來自美歐的接單可能會再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最近來自大陸與東協的訂單卻出現持續萎縮的情況,尤其是基本金屬、塑化及機械等傳統產業製品,外銷到中國大陸及東協的成長率都呈現明顯的下降。


依據經濟部的說法,造成台灣傳統製造業出口到大陸與東協的力道逐漸下滑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大陸與東協六國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在2010年完全降稅完畢;同時,東協的另外四國將在2015年與大陸完成全面降稅。也就是說,東協十國與大陸彼此之間的商品交易正在逐漸的取代台灣的商品。另外,台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韓國,也在2010年與東協十國完成全面降稅,因此台灣有很多出口到東協國家的商品也可能逐漸被韓國取代。


最明顯的負面效應來自去年美韓洽簽的FTA生效,韓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直接排擠台灣產品。雖然對於一些資通訊產品而言造成的排擠效應較小,因為在國際資訊協議(ITA)下,這些資通訊產品原本的關稅就接近零;但是對於很多傳統的製造業產品,銷往美國則需要支付較高關稅,今年9月韓國工具機在美國市占率首度超越台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經濟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自去年3月美韓FTA生效之後到今年2月的一年之中,美國對全球的進口成長率為1.55%,其中從韓國進口的成長率為3.87%,而自台灣進口的成長率卻是-4.65%。其中一些需要支付較高關稅的商品,如電機設備、塑化產品、成衣及鋼鐵等產品,幾乎都呈現韓國出口成長率高於我國的現象。此一結果顯示,在關稅不公平的情況下,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正受到韓國產品的排擠。


更不幸的是,韓國與歐盟的FTA也已經在2011年7月正式生效,因此我們擔心韓國產品同樣可能已經在歐盟市場上對台灣產品產生排擠效應。政府部門應該立即進行深入的調查,檢視東亞國家之間的FTA及與其他地區國家之間的FTA ,對於台灣產品出口產生多大的排擠效應,包括對於不同地區及不同產品出口的影響,這是一個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此,為了因應東亞國家之間快速洽簽FTA的狀況,以及預期在2015年完成協商的「區域綜合性經濟夥伴協議」(RCEP),還有即將完成第一階段協商的「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議」(TPP),並且為了避免台灣產品持續被排擠,我們應該加速參與東亞國家洽簽雙邊的FTA,同時,也應該積極申請加入RCEP與TPP。其中,以美國為首的TPP是以APEC成員國為主要潛在會員,因此台灣應該有機會在第二輪協商時加入協商。另一方面,以大陸及東協國家為首的RCEP預計在2015年完成協商並生效。因此,我們現應該加速與新加坡等東協國家洽簽FTA,未來再與他們協商加入RCEP時就會比較容易。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加速完成與大陸ECFA的後續協商,包括正在審議的服貿協議,及正在協商中的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大陸是我們最大的出口市場,與大陸完成ECFA的後續協商之後,將可使台灣產品在大陸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未來要進入RCEP時,因為大陸是RCEP的成員國,因此仍然需要與大陸協商,為未來台灣進入國際市場做準備。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