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大數據的「顯示性偏好」——網路經濟創新又一例


互聯網,再加上巨大的市場規模(3億人口,仍在持續擴增),使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經濟創新迭放異采,繼各種「寶」的互聯網金融之後,如今又出現「C2B(Customer to Business)」顛覆性的銷售模式。


廣州有鐘表網路企業成功利用阿里巴巴提供的數據,「補提」市場需要,以C2B方式,生產網上消費者心儀的商品。僅以1,800元(人民幣)起家,不旋踵間,即壯大為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的網企,更吸引香港鐘表品牌的合作,使網店銷量一年內翻了三倍。


怎麼做到的?先看一看相關的報導吧。這家名叫鼎駿的網企,位於廣州創意園區之內,租用兩幢三層高辦公樓;聘用約180人,幾乎所有人都聚精會神盯著電腦屏幕,雙手在鍵盤上敲個不停,乍看以為誤進了網吧,仔細看其網頁,展示著超過20個中外鐘表品牌,包括精工、瑞士軍表等。


這家網企的角色是協助外地鐘表品牌打入中國內地電子商務市場,獨家代理其產品及負責營運所有電商銷售,包括產品上線所需的產品描述、網頁設計、銷售出貨、售後服務、會員維護等。但與一般鐘表代理商最大不同,就是並非純粹代理商品,而是告訴生產商,消費者需要什麼,你(生產商)照做就是,你做不出來或不願做,那就幫不了你。


又如何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大數據」!淘寶、天網等網上銷售平台擁有網店銷售及客戶消費行為的大數據,鼎駿這家網企就從平台取得他們需要的微觀數據,如消費者在頁面停留時間(過程數據)、成交時間地點、交易行為統計(業務數據)等,進行精緻分析,掌握消費者心意,判斷消費者偏好傾向。C2B的商業模式,就是以客戶需求作為生產基礎,使產品出來後,銷量更有保障。理論上,市場需求與時俱變,市場有什麼需求,不意味就有這種產品,所以誰先發掘到市場需求誰就贏。鼎駿目前銷售的九成手表均以此方式生產,換言之,不再由設計師主導了。C2B的顛覆性即在於此。生產商與設計師均要「服從」網企根據「大數據」歸納而得的消費者偏好來製造。你服從,就可以放上網賣;否則,連亮相的機會也沒有。


C2B的線上模式與傳統營銷的線下模式相比,可以減少很多開發風險。傳統營銷的做法是,如有500個櫃檯,最少得生產1,000到2,000支表嘗試,因每個櫃檯放兩、三支就需要這個數量。但C2B模式,同一支表可上傳至不同平台展示,通過微觀數據的整合分析,表現好的才大量生產。既靈活、風險又低,因此成本下降,利潤增加。


傳統經濟學(個體或微觀)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就是消費者需求,通過多種理論,導引出需求函數或需求曲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為所謂的「顯示性偏好」理論。


相比之下,有了互聯網,有了大數據,C2B發掘的偏好更為直接,更為準確。2013年辭任阿里巴巴集團行政總裁的馬雲,當時即洞燭先機地說,「在未搞清移動互聯網時,『大數據』時代又來了。」旨哉斯言也。


互聯網也好,大數據也罷,本身都是中性的,端看以什麼角度來理解,以什麼動機來運用。眾所周知,連鎖店7-11源起於美、日,卻大放異采於台灣,其中緣由是不斷創新。其眾多的創新法寶之一,即與大數據有關,雖然當時互聯網尚未大行其道。


在台灣的任何一家7-11便利店,每一筆交易在完成時,售貨員即會在結帳找錢同時,輸入與交易相關的信息:何時、何地、何物,更重要的是何人,後者包括了性別、年齡或其他特徵。7-11每天即時處理統計歸納分析,來發掘及研判潛在的商機,並據此進行進貨與鋪貨的方式。大約從20年前開始,就注意到台灣中年男性購買者急遽減少,這當然與兩岸形勢有關。只是對7-11最敏感的重要信息,對執政當局而言,卻可能反應遲鈍,甚至無感。


大數據捕捉趨勢,商機如此,政治又何嘗不然。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