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巴隆周刊特選/英特爾撈過界 效益待觀察


巴隆周刊報導,英特爾(Intel)新執行長柯森尼奇(Brian Krzanich)推動一系列策略轉向,但能否帶動獲利與股價上揚還有待觀察。


5月接任執行長的柯森尼奇21日宣布加速打入行動裝置等新市場,方法是聚焦在英特爾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


這與帶領英特爾打入新市場的前兩任執行長恰好相反:歐德寧(Paul Otellini)讓英特爾在伺服器雲端運算市場立足,貝瑞特(Craig Barrett)則讓筆電的Wi-Fi無線網路標準迅速拓展。


前兩位執行長都把眼界往外拓展,但在英特爾任職31年、花大半時間管理工廠的柯森尼奇手中,這家半導體巨擘可能改以訴諸基本面,強調優異的晶片製造能力。


英特爾的晶片製造一向領先為高通(Qualcomm)代工的台積電等對手。歐德寧時代把最先進的筆電與桌機晶片列為優先要務,如今柯森尼奇將優先發展原居次要地位的行動裝置晶片Atom。


柯森尼奇還宣布將為競爭者代工生產晶片,一改歐德寧的作風,顯示擔心的不是可能幫助對手壯大的問題,而是能否爭取到這項業務。


然而,這兩個方向有其問題。雖然英特爾能靠縮小尺寸降低晶片成本,卻不一定能與願意壓低價格、犧牲獲利的高通、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與聯發科等對手競爭。而且愈來愈多客戶需要客製化的晶片,並非英特爾長期販售的通用產品。


至於代工業務方面,目前也還看不出誰會成為英特爾的客戶。若是為高通等直接競爭對手代工,似乎不合理。市場一直謠傳英特爾將為蘋果代工生產iPhone和iPad用的晶片,但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已經以價格太高為由拒絕英特爾的提議。


目前看來,新執行長的策略轉向可能還無法證明能帶動公司獲利。或許直到明年1月的消費者電子展(CES)、或2月的巴塞隆納全球移動通訊大會(MWC),才能看見英特爾是否已經打入新市場、找到新客戶,並確實提升獲利。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