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跨境資金流動重回歐債危機前水準,反映美國復甦助長跨境投資活動。 法新社 |
全球跨境資金流動已重回歐債危機前水準,反映美國經濟復甦助長跨境投資活動,全球金融市場的關係日趨緊密。
金融時報30日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報導,今年第2季流入成熟經濟體的外國資金,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從去年的不到4%,增加至5.8%,重返2011年水準。
然而,這仍僅是2007年高峰的三分之一,意味金融市場全球化程度可能已在目前的較低水準穩定下來,不會回到金融危機前信貸榮景的昔日高點。
IIF首席經濟學家柯林斯說:「風險胃納改善是今年資金流回升的主因,但現在的情況仍無法和金融危機前相提並論。」
自金融危機發生後,非本國居民的投資大幅萎縮,因為受創的銀行忙著去槓桿化,而且各國的金融法規趨嚴。
2010年到2013年的全球資金流動額為平均每年3兆美元,遠低於2007年的8.5兆美元。
新興市場的情況較佳,資金流動維持在每年1兆美元左右,主要拜已開發國家央行降息並擴大資產負債表之賜。這驅使資金流向新興國家,以追逐較高報酬。然而當美國聯準會邁向升息時,資金就會轉向。
金融全球化在過往一直被讚許為一股經濟成長動力,還能使新興市場的數百萬家庭生活水準提高。
但雷曼兄弟在2008年倒閉引發金融危機,外界開始質疑金融全球化的長久好處。
國際清算銀行(BIS)今年公布報告說,密切整合的金融市場會助長經濟泡沫,而且外國信貸資金流入容易在金融泡沫發展與泡沫化期間大力助長國內信貸。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