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如何在心急如焚與無感之間解套?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韓國,除了全面提升雙方在經貿、技術、文化、安全等議題的夥伴關係外,對台灣影響最為直接的,就是雙方宣布將全力爭取在今年底完成中韓自貿協定(FTA)的談判。


台韓產業在全球廝殺,我們就剩中國市場還占有一定優勢,中韓FTA一旦完成,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又遙遙無期,對台灣的影響,可能比服貿卡關還巨大,但除了學者疾呼這可能是顆「原子彈」,馬總統說「心急如焚」外,社會、產業甚至政府好像都冷眼淡定。事實上,心急如焚與冷感無感之間,凸顯出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待解。


這次習近平的國是訪問,毫不掩飾地給北韓顏色看,又以更上層樓的「中韓夥伴關係」讓東亞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布局意味十足。對韓國來說,其效益是全面性的:首先,搭上中國政治布局的順風車,南韓非但在北韓問題上獲得背書,更彷彿成為美、中二國在朝鮮半島及東亞事務的介面,絕對有益無害;更關鍵的在經貿利益,中韓經貿關係幾乎是兩岸經貿的翻版,跟台灣一樣,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加上香港後超過韓國出口值的三成(台灣是四成),而且跟台灣一樣,韓國也是享有順差的一方;2013年時順差超過950億美元(我國則為1,160億美元)。同時中國也是韓國主要的海外投資地,累計投資金額超過560億美元(我國則已超過千億美元),三星、LG及現代早已布滿中國各地,光是三星在中國的員工數就超過12萬。


目前韓國在中國市場受到台、日的夾擊。由於文化、語言優勢,加上大陸政策支持,台灣廠商過去在中國市場普遍享有優勢,加上2009年兩岸完成ECFA,更加深韓國的危機感,使得韓國在陸續完成美韓、歐韓二大FTA後,情願先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也要全力促成中韓FTA。如今ECFA及後續服貿、貨貿協議只有半成品,中日韓FTA更是完全停頓,中韓FTA卻突圍而出,後發先至,甚至這次習近平到訪就先拿到合資電影不受配額限制、貨幣互換機制及800億人民幣QFII額度等甜點,對韓國來說絕對是面子、裡子一次全拿。


對台灣來說,中韓FTA後發先至,潛在衝擊極為明顯。以液晶面板為例,台、韓是中國面板的主要進口來源,市占率分別是23%及27%,差距有限。但是中國面板的關稅高達10.2%,一旦中韓FTA生效開始降稅,前述的差距恐怕就會拉開。


再以文創產業為例,近年來K-POP韓流已經席捲亞洲,在中韓FTA的加持下,也會進一步拉高台灣的競爭門檻。更重要的是,中韓及亞太各國在戰略上互相結盟拉抬,台灣卻在這個政經網絡中毫無角色可以扮演,原爆之說絕非恐嚇之語。


中韓FTA及背後的政經結構對台灣的影響這麼大,為何大家卻如此淡定?或許我們不是從容不迫,而可能是大家都知道不加入這個賽局的影響很巨大,但很多人更擔心若為了加入,無可避免要解決兩岸問題,代價可能更高。所以這種冷感,不是無所謂,而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思維作祟。所以「心急如焚」無濟於事,關鍵在於如何扭轉兩害成為兩利,才是正解。


政府要扭轉台灣在無奈下的假性冷感,必須拿出讓社會更加放心的對策來,但政府顯然還是做得不夠,條件還沒有到位。


以兩岸經貿政策透明化這個最容易達成的作為為例,大家只要花一點時間上網搜尋,就能輕易找到上百成千條與中韓FTA談判進展有關的資訊,但幾乎找不到兩岸貨貿協議的訊息。我們對中韓FTA的掌握,比瞭解兩岸貨貿協議進度更容易,這個簡單事實說明了社會憂慮仍無法化解的原因。所以要治療大家的冷感,喚起大家的危機意識,以共同面對、尋找突圍之道,需要更多的具體作為,而不是只有心急如焚。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