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開放 是台灣唯一的出路


兩岸服貿協議被「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硬生生擋住,寸步難行;而後者又在反對黨杯葛之下難有進展,「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同樣卡在立法院動彈不得,就在這個時刻,大陸與南韓的FTA協商加快進行,預計年底即可通過實施;主談貨貿的大陸官員表示,屆時台灣在對岸市場的領先優勢將轉為落後劣勢,「對台灣來說很可惜!」


為什麼可惜,其實國人心知肚明。半世紀以來台灣靠貿易立國;而國際貿易除了本身實力,最講究的就是市場通路;能否順暢進出以及公平競爭,攸關經濟的生死存亡。


自從戮力推動貿易自由化、WTO於杜哈談判泥足深陷以來,區域整合、雙邊FTA成為貿易大國爭奪優惠特權、排除異己的登龍捷徑,不得其門而入者便處處受到排擠而被邊緣化。台灣正是其中的顯例;由於國際政治處境特殊,在主要貿易市場都飽受冷眼,占有率乃節節下降,與南韓等競爭對手的地位此消彼長,前景日益黯淡。


大陸市場原本是我們還擁有相對優勢的空間,這是同文同種以及台商數十年艱苦耕耘的成果。然而一旦南韓又藉FTA而享受到免關稅、去除非貿易障礙的優惠待遇,台灣連這最後一塊得以一爭雄長的空間一旦失去,當然親痛仇快,令人扼腕歎息。


不過,還有一個更令人沉痛的理由。數十年前,台灣經濟曾一度飛躍而前,締造經濟奇蹟;我們所倚仗的,就是開風氣之先,在所有落後國家中率先推出優質廉價勞工發展加工出口業成為迷你世界工廠。


但20餘年前,由於工資已相對高昂,拱手將此機會讓給更貧窮的國家,經濟動力亦隨之一落千丈。幸好中國大陸繼起成為超大的世界工廠,為台灣中上游產業提供出路,台灣乃得以藉此苟延殘喘,暫時逃避尋找經濟新方向的嚴酷挑戰。


隨著對岸的世界工廠淡出,這借來的時光終將用盡,我們不得不正視此一新挑戰。由於台灣資源短缺、幅員狹小,非賴貿易難以大展鴻圖,於此雙邊FTA當道的大環境中,不排除障礙、廣結善緣,台灣毫無機會可言。盱衡當前政治處境,與對岸簽定FTA乃是搬開絆腳石的第一步;幸而馬政府六年來緩和兩岸氣氛,關係穩步改善,乃有機會積極協商貨貿協議;在「318學運」之前,甚至還見到完成協商的曙光。一旦兩岸建立自由貿易區,則台灣與其他貿易對手簽實質上的FTA或進行區域整合,即水到渠成。


當服貿協議因學運而受阻,許多官員紛紛警告,服貿不過,貨貿協商即會中斷。我們力排眾議,認為對岸深識大體,不會因噎廢食,貨貿應能順利繼續協商,可先繞過受阻的服貿,全力推進貨貿。最近主談貨貿的對岸商務部副部長高燕果然明確表示,貨貿協商從未因服貿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風波而停頓。因此,如果不再見到無謂的阻攔,兩岸貨貿協議大有可能在中韓FTA之前簽定。


其實,只要貨貿一通過實施,台灣就會走上自由開放的不歸路,半世紀來許多弱勢產業所倚賴的保護傘將全數去除,這是在自由開放的市場中必須服膺的遊戲規則。但以台灣人民的機敏勤奮、愈挫愈勇,以及過去浸淫於全球貿易所培養的眼光、身手,我們從來未因開放而被擊敗,反而因為面對競爭而去腐生新、更上層樓;所以我們不懼開放,所擔心的,乃是開放腳步太過遲緩。


這倒可以操之在我,我們不必痴痴等待他國同意與我簽定FTA,可主動宣布單方面向全球開放,這不但無需坐待外力,只要全民一心,叱咤立辦。而且,如本社論之前所闡述,這正是不鎖入中國懷抱的不二法門。眼前政府力推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正是頭一步;由點突破,建立民眾信心,再繼續擴大戰果,台灣必能早日脫胎換骨,走上陽關大道。


台灣人民品德高尚、熱情善良;台灣本身位處太平洋島鏈樞紐、中國大陸進出口的門戶;中華文化復為連繫數十億華人的重要紐帶;產業鏈完整又足以承上啟下;企業家機敏幹練、鬥志昂揚;這樣的台灣,一旦打破枷鎖自由馳騁,怎會淪為池中物?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