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名家瞭望/L型復甦…新恐慌的開始













圖/經濟日報提供

過去幾年,經濟學家用各種字母表描述期待已久的復甦。一開始是樂觀的V,接著是具挫折感的U,再來是令人絕望的W。如今學界開始充斥深層焦慮,也就是對L型復甦的恐慌。

前五年雖令人失望,但已開發經濟體2013年的表現並不差。歐元區技術上來說已脫離衰退,美國失業率下滑,日本歷經長期頹疲和大地震的創傷後也開始振作。


但如果深入觀察,我們顯然仍徘徊懸崖邊。許多國家今年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出現負成長,不僅希臘和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和捷克也如此。另外,法國和瑞典等國的GDP成長趕不上人口增長,意味人均收入下滑。


勞動市場也在惡化。截至去年11月止,德國失業人口已連續四月攀升。在工業國家,美國一枝獨秀,但今年失業率也還有7%,長期失業占總失業的比重更高達36%,可能侵蝕技術基礎,使復甦更形艱難。


與此同時,日本的復甦仰賴當局注入急需的流動性。但除非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政府兌現深化結構改革的承諾,否則日本的成長將曇花一現。


若干評論家因此開始談及工業國家長期減速的可能性。


對L型復甦的恐慌有其合理性。現代科技使新興經濟體的勞工能加入全球勞動市場;如果沒有重大的政策創新,可能長期拖累富裕國家的成長。而目前少見創新跡象。


科技變遷和全球化盛行,使整體經濟的本質在過去50年間發生劇變,但決策者的思維沒跟上。


讓創業家對開辦新事業審慎以對的原因,可能也造成決策者的保守傾向。世界銀行(WB)經濟學家克拉普爾(Leora Klapper)和洛夫(Inessa Love)撰文指出,金融危機的嚴重後果之一是創業家不願開展新事業。新創公司在2004至2007年間穩定成長,但隨後銳減。以美國與英國為例,新註冊的有限責任公司家數,由2007年的45萬家,跌至2008年的37.2萬家,到了2009年更減至33萬家。


儘管下降趨勢在特別倚重金融市場的先進經濟體最為明顯,但在這兩位作者研究的95個國家,幾乎都顯現此一變化。背後因素不難理解:人在經濟衰退期都較審慎,堅守熟悉領域,迴避新計畫。


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也明顯有這樣的思維。在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易堅持熟悉領域、避免創新思維。但因全球經濟結構正快速生變,這並非好事。


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過度謹慎的跡象是,他們從要求嚴謹證據,變得厭惡分析創新。制定政策理應儘量舉證,但有些未知領域並無前例可循,必須仰賴直覺和理論相結合。抵制無法舉證的新政策,將難以突破現有困境。


要理解這個道理,請先想像有人基於理論和假設,建議實施全新的X政策,但他手上沒有X能奏效的具體證據。現在再以Y政策代表「不實施X」。如果沒有證據可顯示X行得通,顯然也沒有證據說Y能奏效。所以,如果缺少證據是不能採用X的好理由,那也同樣可被視為不該採取Y的好理由。但這將且生前後矛盾,因為不可能既不採用X,也不實施Y。


抱持這種站不住腳的觀念,反映出一種習於現狀、阻撓政策創新的傾向。但當今最需要的就是新的分析思維,是這種思維激起經濟學過去250年間的重大進步,使大蕭條期間出現重大政策突破。缺少上述創新思維使經濟學界陷入死胡同,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也因此陷入對L型復甦的恐慌。 (編譯季晶晶)


 / 圖/經濟日報提供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