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薩夫特專欄/新興市場苦日子來了


發展中國家如果在2014年發生危機,將凸顯一個關鍵缺陷:新興市場只是個概念,並非政體。


若新興市場遭遇危機,不知有哪個機構能夠而且願意提供支撐,這將與美、歐先前的狀況迥然不同。


國際貨幣基金(IMF)恐怕火力不足,美國聯準會(Fed)和歐洲央行(ECB)各有複雜的內部形勢,而新興市場的各國央行恐怕力量薄弱,也無法團結。


經過2013年的動盪,新興市場在2014年仍面臨重大挑戰。


首先,從長遠角度看,帶動新興市場成長的力道-大宗商品的長期榮景-已經告終,這將為預算施壓且使成長受限。


更迫在眉睫的是,新興市場尚未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許多國家多年來受惠於外在的寬鬆環境,能吸引到外資彌補經常帳赤字。但少有國家推行基本面改革,為未來的苦日子做準備。而今寬鬆正要退場,或已劃上句點。隨著Fed未來幾個月縮減購債,全球貨幣狀況更將趨緊,那些對資金需求最緊迫的國家,受創將最深。印度、南非等國家的資金需求都很高。等新興和已開發市場的成長差距拉大,情況只會惡化。


避險業金業者SLJ Macro合夥人公司經理人任永力說:「新興市場很清楚,2009至2012年間流入的資金總有一天要撤離,沒有多少宏觀工具可吸收或阻擋。這是新興市場危機為何被稱為全球金融危機必然經歷的第三階段。」


在任永力看來,我們自2008年以來經歷的實質上是一場連綿不絕的全球危機。


首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儘管最終獲得控制,但聯準會及財政部共同推動的刺激方案,卻為經濟帶來充滿不確定性的長期後果。


接踵而至的是歐元危機,在歷經艱難之後,歐洲央行才在2012年,出手紓困遭打擊的愛爾蘭等歐元區周邊國家。


當然,新興市場並不存在Fed或歐洲央行等類似機構。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銀彈不足,也不太可能採取像歐洲央行2012年8月時那樣大膽的舉措。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會顧好中國,其他國家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但這也會使沒有能力撐過自己所掀起風暴的新興市場國家暴露在更高風險之下。即使俄羅斯如預期參與其中,身陷困境經濟體的分量可能不足以使聯準會重新評估繼續追求國內目標的適切性。


就如同Fed近年並非刻意營造對新興市場而言過於寬鬆的環境,Fed 2014年也不打算緊縮流動性至傷害開發中國家的地步。新興市場只不過是連帶受到傷害。


如果Fed真的執行快速削減購債規模的計畫,我們能期待的最好結果是,當地居民或投資者將迎接新興市場糟糕的一年,但全面性的融資危機並未爆發。


若是如此,第三階段的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最難控制,卻對全球經濟傷害最小。


(作者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作家/編譯季晶晶、林佳賢)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