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彭博專欄/南韓經濟的美麗與哀愁…


南韓是少數幾個安度近期風暴的新興市場,其穩定的金融可歸功於政府60年來強迫推動工業化,以及當局嚴密掌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


南韓的成長向來由出口帶動,2012年出口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8.7%。出口擴張進而推動經濟躍升-2012年人均GDP達2.26萬美元-遠超越金磚四國(BRIC)。


雖然南韓受惠於出口躍增,得以擺脫近期衰退,但成長卻已受到抑制,在歐洲復甦牛步、中國成長減速、日圓競貶和美國經濟成長疲弱影響下,成長還可能進一步受阻。


其中,日圓競貶對南韓的出口引擎造成嚴重威脅,因為日本是南韓在汽與電子等出口產業的勁敵。除了承受成本攀升和強勢韓元的壓力,南韓還面臨製造業缺乏創新的窘境。2012 年三星電子智慧手機的全球市占達29%,但手機產業已達飽和,現在新需求主要來自新興國家偏好的低階機款。


日本政府促貶日圓可能引來其他國家報復。過去曾干預匯市、且和日本在出口市場較勁的南韓,可能是下一個競貶本國幣的國家。


南韓採取保守的財政政策,主要因為經濟對全球波動性高度曝險,加上文化注重紀律。長期累積的貿易與經常帳順差,為南韓帶來豐厚的外匯存底,以3,450億美元名列全球第八。自2000年以來,南韓政府每年都出現財政盈餘,只有2009 年例外。


為了提振成長,首爾當局去年5月推出153億美元的刺激方案,以資助新創企業、推動基礎建設、延長低利融資期限,並放寬中小企業貸款條件等。政府預估今年公共支出將增加2.5%,稅收攀升2.8%,財政赤字占GDP的1.8%,和去年一樣。


南韓公共負債水準低於七大工業國(G7),2012年只占GDP的35%。即使推出刺激方案,財政部預期公共債務仍將低於GDP的37%。


南韓的貨幣政策也偏保守。全球金融風暴期間,央行把基準利率從2008年8月的5.25%,一路降到2009年2月的2%。經濟復甦穩固後,央行逐步升息到3.25%。之後又再度調降到2.5%,藉此協助房貸戶度過難關、壓抑韓元對日圓漲勢,與刺激通膨。


不過,南韓仍面臨挑戰。被稱為「財閥」的家族企業集團撐起經濟半邊天,年營收可幾乎相當於全國GDP。這群財閥曾在1962至1979年朴正熙當政期間,帶領國家走出戰後衰敗、邁向繁榮。諷刺的是,朴正熙之女朴槿惠當選總統,部分也是因為她承諾約束與掃除財閥。但目前為止,她的作為有限,去年前30大企業集團營收占GDP的82%;2002年僅53%。


更糟的問題是巨大的所得鴻溝。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45%的南韓老人生活陷入貧窮,是其他富裕國家平均值的三倍。社會安全網也很脆弱。


正如其他高度工業化國家,南韓人口已逼近零成長,一部分是因為年輕人追求高等教育而晚婚,導致婦女生育率降到1.2%,低於日本和德國。此外,青年族群延後進入勞動市場,造成他們自2009年以來對GDP的貢獻呈現負值。 (作者A. Gary Shilling是新書《去槓桿化時代》作者、彭博專欄作家/編譯莊雅婷)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