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提升實質競爭力 才有活路


美國聯準會決定縮小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QE),各國經濟勢必受到衝擊,因此將有新的因應策略。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賓塞和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近日在本報專欄中,不約而同地指出美日歐若要強勁復甦,都可能要靠出口及可貿易財部門的擴張。


這種政策傾向就各國本身而言或許是正確甚至必然的做法,但就全球而言,各國的出入超金額總和理論上應該是零,有國家出超增加就必有國家出超減少,所以各主要國家若都求增加出超,結果不是做不到,就是其他國家要受到衝擊甚至傷害。


美國的QE政策、日本安倍三箭的前兩箭都想求雙重政策作用,一方面藉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其內需擴大,而改善景氣並提高非貿易財及有國際競爭力之貿易財的生產,另一方面也促使其貨幣貶值,而提高所有貿易財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提高其出口和出超,並進一步提升其景氣和經濟成長。但擴張性的政策也同時提高對該國不具國際競爭力之產品的需求,因而也帶動其他國家的成長。


擴張性政策帶動國內非貿易財之需求時,常使該國貿易財部門的資源被吸到非貿易部門,致使貿易財部門要增加更多進口,因此造福其他進口國。


目前的情勢可能不只是QE等擴張政策的縮減,以致其他國家分不到主要國家擴張性政策的利益而已。目前另有一種可能的發展是主要國家瞭解到擴張性政策無法長期持續的事實,而改從更根本的地方改善其國際競爭力。


其實不只史賓塞和馬丁沃夫的專欄看到這種傾向,美國的再工業化或將製造業搬回美國的政策,以及安倍的第三支箭,都是提升其貿易財的競爭力和產量,從而提高其出口或出超的政策。QE的縮減及安倍前兩支箭的難再擴大,必使兩國更重視提升其國際競爭的政策。歐盟若要振興,也必要走上同樣的路。


這並不是說各國只會做貨幣貶值的競賽。各先進國家也不致像有些人所擔心的那樣再採貿易保護主義。主要國家很可能做的是更踏實地由投資、人才、和技術等方面提升其國際競爭力。這雖然是正確合理的努力方向,但卻可能是對我國威脅更大的方向。


外國的擴張性政策,台灣多少可分到一些外溢的需求和利益。各國的貶值競賽,我國雖無法像韓國那樣兇猛,但至少可抱住美元的大腿而隨美元升貶。當外國貨真價實地提高其產能和技術等競爭力時,以我國政府、企業、和人民的努力方向及程度,我國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範圍恐怕會愈來愈小,並使經濟成長愈來愈困難。


近年來我國經濟成長不及許多競爭對手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有大量產業外移或被外國取代,而我國卻未能發展出夠多的新興產業來補充。早期被取代的原因主要是工資和成本的差距,但近年韓國和中國大陸有些企業已不是靠低工資和匯率,或靠台灣企業及人才的外移來取代我國的產品,而是這些企業真的比我國更拚命發展新技術和新產品。


我國仍能堅強使經濟不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些產業仍能不被外國搶走,有些產業也仍有傳統和美、日合作的生產鏈。


但是美日歐等先進國家更積極提升其投資和技術等實質競爭,並追求其再工業化之後,它們也會搶走我們一些產業,同時會收回一些和我們合作的生產鏈,屆時台灣經濟及產業面對的情勢,更加險惡。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再誤以為自由化和FTA就能救經濟。若我們的技術等實質競爭力輸人家,公平自由競爭的結果也是只有出局的結果而無法成長。所以提升實質的競爭力是政府及企業亟待加強的工作。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