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中美兩大強權在APEC博弈


在北京雁棲湖畔舉行的亞太經合會議(APEC),在領袖峰會後落幕,這是APEC組織自1989年成立25年來最受各方關注的一次會議,雖然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在13年前的2001年在上海就主辦過一次,但時移勢易,國際聚焦大有不同。


這幾天,各方關注的除了例行的多場一對一雙邊峰會,更引人注意的焦點有二:其一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進行的為時一整天的中國式莊園峰會;其二是中國積極倡議的亞太自貿區(FTAAP)與美國大力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互別苗頭,上演的是一場道道地地的新世紀兩強權大博弈。


說到底,FTAAP與TPP均非中美兩國的原創,玩的都是借題發揮、借殼上市的手法。TPP最早是由四個小國新加坡、紐西蘭、汶萊、智利在2005年所倡議,未久,即被美國發現可以用來操作為一個針對中國的戰略工具,遂以後來加入者之姿,反客為主地將TPP發展運作成一個名為開放,實則以一些讓中國為難的標準,將中國排除在外的特定模式;至於FTAAP,是加拿大在2004年提出並由APEC大會在2006年形成共識,卻在近幾年被中國相中,並積極推動,使之成為中國用來對抗TPP,甚至主導整個APEC的大議題。


這一場中美大博弈的形勢怎麼看,如何觀察與研判,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其一,國勢的消長;其二,兩種戰略模式的實質設計與內容。


先看國勢消長。1989年APEC成立之初,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兩岸三地尚未加入,大陸且適逢六四事件,被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施以經濟制裁,當時,中國大陸GDP在全球排名第11。未久,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改變策略,歡迎及誘導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並接受全球化;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倡議APEC的21個經濟體每年舉行一次領導人峰會。1990年代的美國,通過冷戰瓦解了蘇聯,中國大陸則剛開始改革開放,美國儼然全球霸主,綜合國力也邁向歷史高峰,作為全球唯一超強的美國幾乎是號令天下誰敢不從,每年的APEC易地輪流舉行,卻都是美國主導,可以說,1990年代的APEC被美國搞得風生水起。


2001年,進入到新世紀以後,美國先遭911事件,後又啟動兩場大傷元氣的反恐戰爭,2008年再遇世紀金融海嘯,明顯地,國力出現疲憊,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也略見式微,與此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經濟體(中、俄、印度及巴西)快速崛起,特別是中國,短短21年,在2010年,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已自1989年的第11名,急竄上升,並取代日本,位居第二。這樣的形勢消長及國際權力格局的變化,一度使每年一度的APEC會議固為缺乏強有力的主導者而不再具有太大的實質內容,甚至有淪為每年一度的服裝秀(輪值主辦國的特色服裝)之虞。這是2000年代的APEC。 繼續地形勢消長,時移勢易,今年當中國再度主辦APEC會議時,不僅是GDP超過日本,出口額、貿易總值、製造業總產值均已分別超過德、美,成為全球王國,北京雁棲湖畔如何不成為國際焦點。


其次,與一個覆蓋而不包括所有APEC成員體的TPP相比,FTAAP覆蓋了APEC的所有21個經濟體,更關鍵的,中國提出的亞太自貿區還遠遠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自貿區概念,它是一整套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中國版馬歇爾計畫的最高戰略思維是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也就是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涵蓋範圍包括了東亞、中亞、南亞、西亞、中東歐及非洲,人口44億,經濟總量21兆美元),以及配合一帶一路提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及在戰略構想及資金配套下中國擁有的高鐵產業競爭力。這就使FTAAP成了一個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自貿區,美國縱使嫉妒吃味,干擾一些國家的加入,但長期效果恐怕有限,因為誰也不想被邊緣化,誰都想搭上高速列車。


APEC 25年,雖僅四分之一個世紀,卻似乎已折射並預見了20及21兩個世紀全球權力結構的嬗變了。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