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鄧小平後繼有人乎?


【李光耀的提示與習近平的答案】


為紀念今天8月22日鄧小平110歲冥誕,大陸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兩年前,2012年12月11日,習近平履新總書記不到一個月,首次出京考察就選擇了廣東,在深圳蓮花山向鄧小平銅像獻花鞠躬致敬。習近平與鄧小平,很自然地,有很多讓人產生聯想的機會。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這位無論在東、西方都備受尊重的政治家,不只一次地被問道:「你認為誰是你這個年代裡最偉大的領袖?」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鄧小平」。


歷史或將給鄧小平作出三點評價:一、撥亂;二、反正;三、挫折。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的中國,是一個深受文革十年遺毒之後的極左社會,第三度復出的鄧小平,以他的智慧、政治能量與手腕,將這個亂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劃下了句點。這是撥亂。接下去,何去何從呢?鄧小平嘴說「摸著石頭過河」,似乎尚無定見,其實心中十分清楚,必須走市場經濟,這或許跟他青少年時在法國的經歷有關;於是鄧小平用了一個中性的概念,「改革開放」,將中國引導上了正途,這是反正。在當時鄧小平的心目中,「改革」同時包括了政治、社會與經濟三個方面,必須齊頭並進。1986年,鄧在政治局開會時說,「當前中國所有改革,其最終成敗取決於政治體制改革」,不僅如此,他還為此提出了很多「思想解放」,包括廢除幹部終身制,改革黨和國家領導體制、黨政分開、政企分家等重大政改思路,並重用胡耀邦、趙紫陽等改革悍將,可惜一切努力,卻在1989的六四事件中遭到巨大挫折,所有改革全面叫停。後來由於經濟形勢惡化,他不得不在1992年通過南巡講話,「誘導」新領導班子重新啟動市場經濟改革,但對於他可能更重視的政改,卻再沒有機會在他有生之年重新扭轉回來了。這個巨大挫折,留下了鄧小平的巨大遺憾。


政治體制改革需要極大的政治智慧與政治能量,明顯地,他之後幾屆接班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於是,一直到中共18大之前的20多年,兩屆執政當局最多只能在經濟改革上有所著墨,使經濟能量在市場經濟下獲得了巨大的釋放,但社會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幾乎毫無寸進。這樣的失衡,注定了發展的結果是巨大的反差:在出色的經濟指標之外,伴隨了嚴重的社會矛盾與政治腐敗。很清楚,這絕對「不可持續」。怎麼辦?這似乎到了又一次需要「撥亂反正」的時刻了。


2012年中共18大,新總書記習近平上任之後第三天,就在他主持的「集體學習」中吹響了反腐的號角。一年多以來,反腐風潮之大,衝擊之廣,效果之顯,確屬罕見,甚至史無前例,這是撥亂。接下來,又將如何呢?


再提一下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中,他回憶1978年11月,鄧小平訪新加坡,他對鄧小平說,「你們完全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鄧沒有回應。1992年,鄧南巡講話,說「向世界學習,特別要向新加坡學習,要做得比他們更好。」李光耀說:「噢,他沒有忘記我對他說的話。」


新加坡的確是最值得讓中國大陸學習的對象。首先,它的表現的確出色;第二,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黨獨大」,它創造了西方政治學的例外。但要學門道,最重要的就應該是李光耀治國之道的第一條:法家治國。同本書最後一章,李光耀與前西德總理施密特對話時提到了剛才的小故事,但李光耀這時補了一句話,「我不確定他們能否超越我們,因為他們還缺乏法治和制度。」


反腐,是撥亂,是治標;反正,才是治本。「正」,是什麼?李光耀已給出了提示,習近平顯然也已看到了線索與方向:依法治國。中共已決定,「依法治國」是二個月後舉行的18屆四中全會的討論主題。如前所云,這其實也是鄧小平因「六四挫折」未能在生前實現的遺願。


鄧小平有後繼者乎?讓時間來給答案吧。







via udn經濟日報發燒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